公众号-中国普法网络保密知识竞答参考答案
1.下列属于保密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是( )。
A:买卖、转运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
B:将退出使用的涉密信息设备封存移交机关、单位保密工作机构2.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。对因保密原因合法权益受到影响和限制的涉密人员,( )。
A: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待遇或者补偿
B:考虑到承担保密责任是涉密人员的义务,无相关补偿措施3.下列做法不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的是( )。
A:张某为某单位定密责任人,在对其单位国家秘密进行审核过程时,按规定对某一国家秘密事项作出解密决定
B:张某为某单位定密责任人,因日常工作繁忙指定新入职工作人员小李承担定密责任人职责4.关于信息公开保密审查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。
A:机关、单位应当依法对拟公开信息进行保密审查,遵守国家保密规定
B:机关、单位在信息公开发布时,仅需核对文字质量5.1926年7月,中央秘书处建立,负责中央机关的秘密工作,秘书处内设文书科、交通科和会计科三个工作机构,其中负责中央各部保密工作检查和督促的部门是( )。
A:文书科
B:交通科
1.以下不符合涉密会议管理要求的做法是( )。
A:佩戴智能手表进入会场
B:会议涉密文件、资料的发放、清退和销毁指定专人负责2.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公民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,( )。
A:销毁证据
B: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机关、单位3.网络运营者对其用户( )承担安全保密管理义务。
A:浏览的信息
B:发布的信息4.关于涉密人员出境,以下说法正确的是( )。
A:可以随意出境
B: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出境5.1931年,周恩来亲自编制了我党第一部密码( )。
A:豪密
B:伍密
第四天:12221
1.( )人民政府应当将保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。
A:县级以上
B:省级以上2.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可以分为哪几类?( )
A:绝密涉密人员、机密涉密人员、秘密涉密人员
B:核心涉密人员、重要涉密人员、一般涉密人员3.下列有关国家秘密载体管理的做法正确的是( )。
A:国家秘密载体可自行销毁,无需办理其他手续
B:离开办公场所时将其存放在保密设备中4.关于涉密会议、活动的保密做法错误的是( )。
A:在涉密会议会场的电子屏播放保密提示语
B:携带普通手机进入涉密会议会场开启飞行模式5.建党初期,中央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关,为了保守党的秘密,在内部行文时使用了一套特别代号和暗语,其中,中央局的代号是( )。
A:钟英
B:妻子
第三天:212121.保密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,遵循( ),积极防范、突出重点,技管并重、创新发展的原则。
A:党管保密、保放结合
B:党管保密、依法管理2.国家秘密是关系( ),依照( )确定,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。
A:国家安全和利益;法定程序
B: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;法定程序3.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,除另有规定外,绝密级不超过( )。
A:五十年
B:三十年4.下列行为错误的是( )。
A:将非涉密设备带入保密要害部门、部位
B: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保密要害部门、部位5.1928年6月,国内正处于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时期,为了安全保密,中国共产党第( )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秘密举行。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。
A:四
B:六
第二天:11222
1.党的中央委员会设立( ),是党管保密的专门组织,统一领导全国保密工作。
A:保密委员会
B:国家安全委员会
2.( )依照法律、行政法规的规定,制定保密规章和国家保密标准。
A: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
B:公安机关
3.保密事项范围的确定应当遵循( )原则。
A:配套、衔接
B:必要、合理
4.携带国家秘密载体参加涉外活动的,下列做法正确的是( )。
A:不允许携带国家秘密载体参加涉外活动
B:经审批后采取保护措施,使国家秘密载体始终处于有效控制范围之内
5.( )通过了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,是我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党章,其中规定:凡“泄漏本党秘密”的党员,“该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开除之”。
A: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
B: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
第一天:12122
2.( ),是保密工作的本质特征。
1.国家秘密的本质属性是( )。
A: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
B:依照法定程序确定A: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
B:党对保密工作的统一领导3.我国保密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是( )。
A:党管保密
B:依法管理4.关于涉密科研项目管理的保密要求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( )。
A:项目下达单位应做好项目原始定密工作,选择具有相应保密资质的承担单位,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
B:项目承担单位无需签订保密协议5.“南陈北李,相约建党”是指1920年,( )和( )秘密相约筹建中国共产党。
A:陈望道;李达
B:陈独秀;李大钊